在《未來的性》這本書里,英國科學家羅賓·貝克對未來人類的性活動、產生后代的方式以及家居模式作了展望。在他的構想里,已經(jīng)沒有婚姻這東西了。因為性欲的解決可以用錢購買,生育的需求可以商品化,而情感需求,也終究會由這個經(jīng)濟社會搭建出一套生意模式來供給。羅賓·貝克絕望地宣稱:人將從此進入富足階段的情感貧困。
可以讓眾多城市單身病患者松口氣的數(shù)字是,在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里,中國當前擁有1.8億的適婚單身人士。1.8億人,足以建設18個千萬級別的國際大都市,也可以獨立為一個國家,名為單身合眾國。
那個一身孑然的性研究專家波伏娃早有預言:現(xiàn)代生活的狀況,比過去更不穩(wěn)定,更加變化無常,單身男女們享受著經(jīng)濟社會的自由及心靈獨立,也喪失了之前進入婚姻的一切社會基礎和心理準備。
或許單身潮的本質,其實是兩種危機相互共振后的結果:每個人因被迫過度關注自己的商業(yè)工具能力,而越發(fā)不懂得與自我愛欲如何相處;而外在的社會經(jīng)濟模式不斷擠壓人的情感發(fā)生、維持的可能。
總體來說這是個對情感來說極度不營養(yǎng)的時代。為此一向激進的波伏娃卻預言:媒妁之言作為一種最古老的男女相識并進入婚姻的方式,再次被無奈地重新重用。
“相親”,或許是這個社會,對情感、婚姻危機自我啟動的最后的自救。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74.6%的人表示,身邊有很多人在相親。其中18.9%的人說,相親的人“非常多”,55.6%的人覺得“比較多”;僅2.5%的人表示,身邊幾乎沒有人相親。參與調查的人中,“80后”占51.6%,“70后”占32%。
當男女主角坐到相親桌上,彼此作為一面鏡子,他們反而更加清晰地直面自身的問題,更加清晰地了解異性,了解現(xiàn)代婚姻和家庭的本質所在。對這些孤苦無依的現(xiàn)代男女來說,一方面,相親是他們稀薄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相親又是一場沒有勝者的角力、一種社會資源的比拼和較量。而雙方在情感、愛欲能力方面的缺失,也因此一展無遺。
在一次次悲喜交集的約會中,他們是濃縮著人生百態(tài)的“相親癥候群”。其中種種看上去古怪、尷尬、扭曲的計算和角力,我們是可以把它當做喜劇看,但或許,它更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