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來月,嘀嘀、快的這兩家公司前后經(jīng)歷了4輪較量。從原先事隔數(shù)月的調(diào)整補貼方案,到如今的“一日一變”,兩家打車軟件已開始了一場“近身肉搏”。
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fā)起了乘客打車立減10元,司機補貼10元的活動,其對手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隨即跟進,宣布乘客補貼10元、司機補貼15元的獎勵;
2月10日,嘀嘀打車第二輪營銷將每單10元降至5元,快的打車則表示維持原有每單10元獎勵不變;
一個星期后的2月17日,嘀嘀回歸原有補貼力度,快的宣布“比對手多1塊”。
18日,在嘀嘀調(diào)整為“12元起”的補貼方案后幾個小時,快的在下午發(fā)布新補貼方案,“從15時起,用快的打車并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
使用快的打車,并用支付寶付款累計滿5次還可獲得一張?zhí)詫毺熵埰脚_的退貨保障卡。
與傳統(tǒng)的接待客人的方式相比,司機廣泛使用打車軟件后都選擇用手機“搶單”,然后再去約定地點接人。因此許多消費者在街上看到了空車,但自己卻打不到,因為這些車早已經(jīng)被手機預訂走了。
但由于司機經(jīng)常用手機“刷單”,因此不少乘客擔心安全問題可見,盡管打車軟件之間的競爭促進了打車軟件自身的推廣,在某一程度上打開了市場,但是有一些方面仍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