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矛盾——倫敦Savile Row的裁縫們堅守著紳士腔調(diào),同一城市里新生代的設計師則為街頭少年與亞文化發(fā)聲。英國設計師花開全球,與倫敦這座時裝中心的包容度密不可分,但與巴黎、米蘭用超級品牌的名號讓設計師一夜成名的做法不一樣,而倫敦更擅長的是,陪他們跑穩(wěn)設計長跑的頭500米,無論是Fashion East、MAN這些時裝機構(gòu)的助力,還是時裝周本身建起的溫室,為的便是在縫紉間以外的領域,幫設計師、也幫倫敦時裝周找到自己在行業(yè)中的位置。
比如始于2000年的Fashion East推了設計師三把:在時裝周辦秀的機會、商業(yè)運作上的指導、以及資金上的支援。過往它支持了包括J.W.Anderson、Craig Green、Nasir Mazhar、Sibling在內(nèi)的眾多倫敦設計師。盡管這些名字還不是Chanel、McQueen、Prada,卻至少在時尚圈,尤其是英國本地成為最酷的談資——在老三之位被紐約搶走的低潮期中,倫敦把“為自己代言”的捧人造星術(shù)修煉至滿級。身處倫敦、每季緊跟時裝周的Business of Fashion編輯Tianwei Zhang說:“這些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跟參與者都是在英國乃至全球時裝行業(yè)頗有影響力的人,因此這些設計師往往很快就會成為新聞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