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
他在大家討論拍攝道具的時候,湊過來看服裝,很溜邊兒的看,絕不是站在人群中央的位置。
張譯性格有點內(nèi)向、帶著一些憂郁、看他之前的采訪甚至有些蔫壞···似乎并不能用某個關(guān)鍵詞準確的形容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公開場合都比較喜歡靠邊站,即使你給他一條羅馬大道,他也溜邊走。
或許這是所謂的安全?
從西安想尋死的那一天之后,張譯一直在小心的溜著劇組的邊兒:為了讓自己有戲演開始跑劇組。
“其實跑龍?zhí)?,只是為了維系我一個做演員的身份?!?/p>
事實上,張譯跑了幾年,一次機會也沒有。直到他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老演員”,翹著二郎腿,故作輕松地抽煙,問著與他幾年來對劇組的相同問題,拿著跟他一樣版式的簡歷和照片,繚繞的煙霧卻在微微顫抖。是的,那個老哥也是在維系著和張譯一樣的,做演員的尊嚴和身份。
從那之后,張譯再也沒有跑過組。
直到2006年的那部《士兵突擊》的熱播,這部戲也使他有了一點點的自信,甚至覺得自己的摸樣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之后《我的團長我的團》又讓他真正的走上了戲路;再之后的《生死線》,《北京愛情故事》、《搜索》···無數(shù)的配角紛沓而至。
“配角是個好東西。我站在你身后錯半步,還必須彎著腰,安全,而且因為小人物有無窮大的創(chuàng)作樂趣,只有你站在邊上,才會有戲渣撿起來,什么都能演。雖然有時候讓我站在中間了,但我還是想出溜到邊上去?!?/p>
其實,張譯身上的確有淡淡的哀傷感。一個從18歲開始就把青春、才華都獻給了一個行業(yè)的人,如果不去堅持,并在堅持過程中等待機會,還能做什么?如他自己所說,我不知道除了演員我還會做什么。
每一個年代出生的人,身上都會有時代的烙印。
張譯出生的當年,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社會走向巨大變革的起點。這個年代出生的人,是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樞紐,伴隨著變革長大,似乎都帶著哀傷并善于自省。從記事伊始,他所見的城市,所見的人,也都是70年代之前的模樣。這種哀傷來自于那時的建筑、殘破的城市、黑白灰的色調(diào);來自于從小受到的保守的教育;來自于街坊的孩子打架,家長出現(xiàn)也不會互相指責,而是拉著自己的孩子先抽一耳光。這種哀傷和自省,使人安靜而又懂得思考,不會刻意證明自己,卻又堅守著自己的本分。
衣服還沒有換掉,折騰了幾個小時,張譯應(yīng)該已經(jīng)有些疲憊了。但他回答每個問題都會低垂眼瞼,說話遣詞造句充滿詩意,言之有物而又畫面感十足,這比他的多數(shù)同行做的好多了。
大家圍著他有條不紊的做事,不會太放肆,不是不敢,是真的不忍心。旁邊有面鏡子,張譯偶然側(cè)頭,照了一下自己,平凡、不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