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無國界的導演
微博上有人指出少年派之后李安超越了國界,站在電影的角度上看他并不屬于某一個國家,而只是“導演李安”,這樣的形容實則令人歡喜,電影藝術(shù)超越了文化的障礙成了眾人都能夠欣賞的藝術(shù)。
可是自《斷背山》起李安在奧斯卡上大放光芒,就出現(xiàn)了各種華人自豪驕傲的聲音,奧斯卡上也終于出現(xiàn)了黃皮膚,這大概和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或者駱家輝任美國駐華大使有某些類似之處:我們希望華人能夠在世界的各個領(lǐng)域中取得成就。
于是李安在電影界的成就滿足了所有人的期待。他溫文爾雅的做派和電影中貫穿始終的理智與情感的糾葛超越了東西方電影的桎梏,令所有人喜歡,而他也不停地強調(diào)自己并不是一個美國人,而是華人。
說到底,對于少年派的執(zhí)著多多少少還是有著某種情結(jié)在其中,起碼要支持一下自家人嘛。
有人會指出大概上次出現(xiàn)這種票房大賣情況的時候是《阿凡達》,可是那卡梅隆卻是地道的美國人,并不能用這種思路去套。對于卡梅隆的《阿凡達》,當然不是因為卡梅隆和中國的淵源,《阿凡達》在電源技術(shù)上的突破有目共睹,的確算是電影史中的一塊里程碑,他再次掀起了大眾對于3D電影的熱情,可對于《阿凡達》,又有多少人是為了一睹傳說中的尊榮而跟風去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