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36歲的中學教師范美忠從距離震中15公里的教室中拋下學生奪命而出,卻又親手把自己送進了一場震動全國的輿論風暴。在震后10天的一篇文章中,他說自己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犧牲自我的人,哪怕母親也不會管,“因為成年人我抱不動,間不容發(fā)之際逃出一個是一個?!?/p>
鋪天蓋地的謾罵聲接踵而至,集合了懦弱、無恥、缺乏責任心等評判的“范跑跑”一詞廣為流傳,成為他此生難以揭除的標簽。
然而,這一夾雜著憤怒情緒的刺耳代號,卻遠不足以呈現(xiàn)出這個千夫所指者的真實面目。在熟悉的人眼中,他是一個令旁人生羨卻不敢效仿的精神裸奔者,逃離毫無歸屬感的故鄉(xiāng),考入最高學府,卻又對之滿心失望,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四處游蕩。孤獨、絕望、憤怒、狂傲、虛無、分裂成為他的人生基調,他的身上,交織著中國社會文化的種種沖突悖論。
現(xiàn)實中存在一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他們身段靈活柔軟,在現(xiàn)實夾縫中游走自如,為實現(xiàn)胸中理想常做出適度妥協(xié)。范美忠對之心生佩服,卻從不愿效仿。幼年時,他日復一日用拳頭擊打自家墻壁,這一場景恰是他個人,乃至以他為代表的一類人命運軌跡的映射——個人欲求與堅硬現(xiàn)實持續(xù)沖撞,縱然疼痛,也不停歇。
震災過后,那篇有意挑釁大眾倫常認知的文章將他與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推向頂點。道德審判的狂歡之后,看客紛紛離場,他本人的精神余震卻一直持續(xù),至今已是7年。他將自己多年的精神困局形容為一個蛋殼,自己努力掙脫而不得,“范跑跑”事件卻像是一把錘子,從外部將蛋殼狠狠擊破。
錘子力道兇猛,砸碎了蛋殼,也砸傷了他自己。
汶川地震7年之后,《智族GQ》記者貼身采訪范美忠,探尋其漫長艱險的精神重建歷程。在此過程中,他拋棄了曾經的精神教父魯迅,嘗試皈依基督教卻以失敗告終,隨后投向了曾經懷疑拒斥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莊子的信徒。從魯迅到莊子,這一精神源頭的顛覆是否如其本人所言業(yè)已實現(xiàn),目前做出判斷還為時過早,但其變化過程卻擺出一道橫亙在旁觀者面前的命題:置身于紛繁復雜遍布困擾的世事之中,每一個向往精神自由的個體,究竟該以何種方式面對自己的內心。